地铁4号线开通2年累计客运量达5.3亿人次

2011年9月28日,由京港地铁公司运营的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已2年。统计数据显示,地铁4号线2年累计客运量达5.3亿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114万人次,共计开行386829列车,列车运营总里程超过8000万车公里,列车兑现率99.9%,正点率99.7%,各项运营指标良好。

客流持续攀升  比开通初期增加8成

4号线自2009年9月28日开通以来,客流从开通初期的日均52万人次,到目前的日均94万人次,呈不断上升趋势,上升比例达80%。2010年4号线的客运总量占北京市路网客运总量的13.62%,有效改善了沿线居民的出行环境。

目前4号线日均进、出站量前三位的车站分别为北京南站、动物园站和中关村站,其中北京南站最高日进、出站量已经接近14.4万人次,相比开通初期的4.2万人次,增长了3.4倍;换乘量前三位的车站为西直门站、西单站、宣武门站,其中西直门站的最高日换乘量已达23.5万人次。

京港地铁运营的大兴线开通后,对4号线带来一定的客流冲击,4号线的日均客流由72万人次上升到94万人次,上升比例达30%,其中,宣武门站作为大兴线和4号线的首个换乘站,客流增加更加明显,增长比例达44%。在大兴线开通前,宣武门站完成了对站厅的改造,扩展出足够的换乘空间。此外,还在宣武门站的2个换乘通道新增了16组风扇,进一步提升乘客的出行舒适度。

由于客流持续攀升,4号线客流较大的几个车站如宣武门、西单、动物园,在节假日都采取了客流疏导和必要的限流措施,以保证运营秩序和乘客安全。

倡导人性化服务

秉承“一路心随行”的服务理念,4号线开通以来,不断提升和完善运营水平。在客运组织方面,4号线在开通当天即实现了ATO自动驾驶模式、最小运行间隔3分钟的国内开通最好水平。2010年12月3日,4号线发车间隔由3分钟缩短到2分30秒,2011年4月26日,在开通1年7个月后,4号线再次缩短发车间隔,最小发车间隔调整至2分15秒。针对客流量持续攀升的情况,自2011年暑运起,4号线又在早高峰增开6列临客。增开临客在提升运力的同时,列车的满载率得到下降,乘客乘车舒适度也相应提高。

开通运营至今,4号线根据客流、车站特点以及运营组织实际需要,在车站设施和运营管理方面也不断完善改进。在京沪高铁开通前,4号线北京南站完成了车站设施设备的改造,新增车站标识等工作,确保了高铁开通后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有序;根据车站特点,在西单站在站台增加了橙色网格区域,对引导乘客有序乘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号线自开通以来,根据车站的地域特点、客流特点、各车站运营组织的变化等情况,陆续对部分牌体在位置、内容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更新标识总数超过1000块。

在安全运营方面,4号线借鉴了港铁的系统保障理念,确保风险控制在最低合理水平。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不断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例如针对北京大客流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研,创新性地在安全门上安装了防夹档板共计4600余块,在月台上安装了防踏空胶条共计1200余块等,有效防范隐患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确保乘客出行安全。

在人性化服务方面,4号线车站设置了垂直电梯、求助电话、监察亭等,确保乘客安全并体现人性化关怀。此外,4号线还提供多元化服务,如车站通信服务、金融自助服务、自动售货机、免费报纸等。4号线还采用了很多在国内地铁内首次应用的新技术,营造了良好的媒介环境,受到乘客的好评。地铁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也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通以来,4号线严格执行安检制度,强化各项安检措施,采取“逢包必检、逢液必查、逢疑必问”的原则,过检乘客超过2.7亿人次,共检出违禁品约67500件,有效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2年来,京港地铁客户服务热线共接听乘客咨询电话约56000个。

以关心的服务 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

借鉴港铁与沿线社区共成长的经验,京港地铁注重搭建公司与公众特别是沿线社区的良好沟通平台,作为一个交通平台和大众传播平台,京港地铁在做好安全运营、优化服务等基本运营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各类形式丰富的乘客安全、公益类活动,在组织开展以上活动过程中,公司注重与沿线社区和乘客的互动,在地铁与社会公益的结合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受到乘客的欢迎和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中,“不要冲撞安全门”和“先下后上,文明有序”宣传活动荣获“市交通委最佳实践活动奖”。此外,在2011年2月,由新浪公益发起,50余万网友共同参与的“2010年新浪公益暨我的2010公益印象网络征集”评选活动中。京港地铁“减碳最生活”公益活动成功入选,为唯一入选的地铁运营企业成功案例,获得了广大业界人士、网友以及活动评委的广泛好评。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划,未来北京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京港地铁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安全、准时、便捷的客运服务,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