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给地铁钢轨做“B超” 安全信息全在脑海里 “乘客的安全,我们来守护”

23时50分,地铁4号线末班车驶出动物园站站台。喧闹了一天的车站终于安静下来,但对钢轨探伤工蔡文辉来说,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眼看着时针指向零时,五一已经来临,这个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节日,对探伤工来说却是最繁忙的。从下轨那一刻起,他们就竖起耳朵,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午夜徒步6公里

形象地说,“钢轨探伤”就是给地铁的钢轨做“B超”。在蔡文辉看来,每进行一次探伤作业,就像出一次“门诊”,对“病人”的责任总是让人感到如履薄冰,生怕疏忽漏检;而每次得出准确无误的探伤结果,又会有种满足感从心底升起。

0时40分,随着各站点卷闸门关闭,轨行区断电,重达40公斤的超声波探伤仪在钢轨上缓慢移动,发出的“嘀嘀”声和探伤锤敲击钢轨的脆响在隧道里回响起来,探伤作业开始了。他们要对前方6公里的钢轨进行探伤,这项工作要在凌晨3时40分前完成。

“应该是轨顶面鱼鳞纹。”蔡文辉根据探伤仪显示屏上的波形和深度判断道。“鱼鳞纹不可怕,可怕的是下面隐藏的核伤。一处比芝麻粒还小的钢轨内伤可能造成断轨的安全事故,容不得丝毫马虎。”说着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油漆,在钢轨上画了个白色箭头。“这个符号表示有待观察。如果判断是轻伤就画一个三角,重伤就画三个三角。”

除了鱼鳞纹、核伤,钢轨常见伤损还有烧伤、裂纹、轨面龟裂、掉块、灰斑等,通过探伤仪都能检测出来。当然也有“乌龙”,比如探到钢轨的“身份证号”。“每一条钢轨都有自己的编码。显示屏上出波后不能想当然,必须停下仔细校对。”蔡文辉说,隧道里光线暗,钢轨纵横交错,有时候他们要弯腰、要下蹲,要把镜子伸到轨道底部,甚至把脸贴在钢轨上。“水泥点也会出波报警的,不光看,还要打磨,拿锤子敲掉!”蔡文辉说。

年徒步1500公里

探伤工通常两人一组。“这工作需要集中精力,时刻盯住显示器,有时候就顾不上脚下了,隧道内路况复杂,有个搭档提示特别重要!”蔡文辉说,他们既是搭档,也是闭着眼睛也敢托付对方的伙伴。

王仟就是蔡文辉敢于托付的伙伴,也是他的师傅。王仟从事探伤工作20年,见证了地铁4号线、大兴线、14号线以及16号线的开通。2010年,蔡文辉毕业后来到地铁工作,王仟始终将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如今蔡文辉也带着十多个徒弟,大多都是90后的小伙子。“传帮带是我们的传统,不仅自己的活儿要干好,徒弟也得带好,这才是合格的探伤工。”

在蔡文辉的工位上贴着一张轨道平面图,四条地铁线路的车站名、里程信息、道岔号,这些关乎安全的信息都已印在了蔡文辉的头脑里。他告诉徒弟:“只有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探伤经验是师傅传授的,每年徒步探伤1500公里却是自己走出来的。

错位生活保乘客安全

凌晨3时30分,探伤任务完成。“4号线运营10年了,节假日、春运、重点地段都要加密检。”蔡文辉说,多的时候能标记十来处,大都需要后续观察,也是给途经此处的各工种同事提个醒:“走到这都看一眼,能及时发现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蔡文辉说,对家里两个孩子来说,他不算个好父亲。由于工作特性,他与家人的生活节奏始终不在一个点上。“我通常睡起来就下午了,所以基本都是晚饭的时候跟在老家的老婆孩子视频通话。”蔡文辉说,他对家人有所亏欠。

可当结束了一夜工作,看到车厢里熙熙攘攘的人平安抵达目的地,他又倍感欣慰。“乘客们根本不知道我的工作,但我很骄傲:但他们的安全是我们来守护的!”蔡文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