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加快站城融合发展。北京将推进一批轨道微中心规划建设,在适宜站点周边布局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居住等城市功能,打造城市活力中心。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如何充分融合?
走进去年底开通的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站厅高大恢弘,出入口也颇有讲究。除了可以通往地面,有多个出入口通道直接与周边大厦楼宇连通。站长王奕说,这些出入口结合周边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即将投入使用。
王奕:“在已开通的三个出入口中,B口未来将与写字楼连通,D口将与丽泽SOHO连通,方便乘客通勤、购物。同时,车站预留的E口在规划中将与地下广场实现连通,为乘客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
丽泽商务区站周边紧邻丽泽SOHO、金唐国际金融大厦等繁华的商业中心与写字楼。从地铁里就能直达公司或是进商场购物,这让附近不少上班族充满期待。
市民:“地铁站出去就是soho,这边还开了一个京唐金融大厦的联通口,这个联通口出来之后上去直接可以到达我们上班的地方,其实上班族对上班的时间卡得还是比较紧的,这块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市民:“出去地铁后走地面的话,即使再近,如果刮风下雨什么的都挺麻烦的,包括如果下班比较晚,外面路上天黑什么的也不安全,直接通进大厦会很方便。”丽泽商务区站已被列为北京市首批轨道微中心之一,未来周边还将随着规划有进一步建设。京港地铁14号线运营经理唐丽娜介绍,除了这一站,地铁14号线还串联起了合生汇、SKP、蓝色港湾多个大型商圈。
唐丽娜:”目前,我们正在与朝阳区政府探讨打造14号线商业带,将轨道作为消费的动力引擎和场景延伸,联动沿线六大商圈,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出行空间。“
北京确定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
截至去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超过780公里,不过,轨道微中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处副处长王婧介绍,轨道微中心是落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而打造的一种城市地域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依托轨道站点及周边构建的城市活力中心。
王婧:“微中心有5大特点,分别是活力共享、复合多元、高效集约、便捷出行和空间宜人。建成后的微中心,周边用地功能的混合度比较高,地上地下可以实现一个便捷的高效的连接,生活型的一些服务业、公共设施、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可以合理的布局。周边的慢行体系和接驳设施比较完善,市民在通勤使用轨道交通的同时就能完成购物娱乐等日常的生活需求。“
2020年9月,北京在综合考量站点功能定位、交通级别、周边用地等因素的基础上,筛选出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都在逐步地推进建设中。
王婧:“比如11号线、19号线、14号线等等这些线路,他们当中都会有一些微中心,随着线路的通车就会有微中心的建设。我们当时选取这些线路也是会结合当前在建的线以及即将开始规划建设的线路,包括一些正在前期研究、相对稳定的市郊铁路,比如说像副中心线、东北环线等等。”
清华同衡规划院详规中心交通主任工程师刘春雨认为,目前北京在轨道微中心的建设上,还需要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更新完善,以促进轨道站点更好地织补城市功能。
轨道微中心应因站施策
在首批轨道微中心中,既有金安桥站这种已经开通多年又刚增加新的换乘线的站点,又有像学清路站这样的完全新建的站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轨道交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少辉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站点,在打造微中心时需要有不同的考虑。
杨少辉:“对于既有站点,它的周边已经建成成熟或者成型了,需要的是城市更新或者叫改造逐步增加,依托轨道站点这个业态适度优化布局。对于在建的站点,功能布局、用地布局调整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包括这个线路的建设时序,站点的布局都没有确定,更多的是从规划层面来做,所以它是有不同层次的。”
刘春雨:“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微中心,它是涉及到市郊铁路的,目前的规范要求铁路两侧要有100米的防护绿地,当时的考虑也是为了安全,防止噪音的干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完全按这个标准来的话,相当于从站点到城市之间就至少要有100米的距离,并不会觉得我这个站点缝合了两侧的用地功能,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分割,不利于打造微中心。希望未来能够随着我们一些试点的工作推进,促成一些规范的调整和更新。”
刘春雨建议,轨道微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使城市与交通完美融合,而城市功能到底好不好,需不需要,应该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听取轨道站点周边人的声音。
刘春雨:“比如,这块地要建设新功能,补充公共服务,建个图书馆,建个咖啡吧,做一些养老,或者是个洗衣房,我们要知道周边人到底缺什么。其实还是要当地居民自己发声,他们需要什么,这才是真实的需求。然后我们要把那些功能织补到相关的轨道周边。”
打造轨道上的城市
“十四五”时期,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思路正在从“轨道跟着城市走”转变为“城市跟着轨道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处副处长王婧希望,未来,一个个轨道微中心能成为人们爱去的城市活力中心。
王婧:“北京市的轨道交通正在逐步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由原来传统的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重工程转向重统筹,重开通转向重综合效益的一个转型的阶段。轨道交通本身也从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一个配套角色,逐步转变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未来,我们希望轨道微中心车站不仅仅是一个匆匆旅程的中转站,更是老百姓美好生活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