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14时30分,盛夏的北京午后,城市每一寸土地都仿佛置身于热浪的怀抱。京港地铁4号线-大兴线西苑站外,乔军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不时低头记录着信息,他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自2013年入职至今,乔军已在地铁线路保护岗位工作10余年。“像保护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一样,地铁其实也藏了一个‘保护区’,为了保护地铁结构的安全,每条地铁线路区域周边一定范围内,都有一条看不见的‘安全防线’,这条防线内的区域就是‘地铁保护区’。”乔军边走边说,通过他们的工作,提前辨识并管控保护区内的风险点,让地铁运营不受外界施工、异物入侵等影响,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当天,乔军要从中关村站,一路向北,巡查至4号线-大兴线的龙背村停车场,15公里的路程,需要步行3万步。
“像地铁车站出入口、通风亭10米内;地面车站、高架车站30米内;地下车站与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等等,都是我们日常守护巡查的重点。”乔军和同事们还适度扩大巡视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保护区内,更将目光投向可能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外部因素。特别是易受大风天气影响的彩钢板房及防尘网等潜在风险源,它们存在被吹起并侵入地面线或高架线路、进而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为此,他们积极与相关责任单位保持沟通,及时消除风险点,共同守护地铁运营的安全与顺畅。
15时,高温炙烤的感觉越来越强,一路上,乔军时而驻足,时而前行,一丝不苟地检查着地铁保护区内的安全警示标牌,巡视着可能影响地铁安全的各类风险点。“有很多勘探作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如果施工单位未经许可,在不确认地铁隧道位置的情况下擅自施工,一旦打穿地铁结构将会对地铁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影响。”烈日下,乔军的工作服干了湿,湿了干,泛起一朵朵盐花。
除了用眼睛巡视外,乔军手里还握着一个类似手机的仪器,时不时点击操作着,“这是手持巡视终端,除了车巡、人巡外,我们还借助了AI技术。”
自2022年起,京港地铁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保护区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在地面设置界桩与警示牌,还借助AI技术,在所辖线路重点区域安装133个远程智能AI视频监控,通过智能AI视频巡查系统,可有效识别钻机、挖掘机、吊车、安全帽等施工特征并实时预警,对防范保护区违规勘探等施工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有了AI技术,但是人工巡视的数据和AI视频巡查的数据相结合才能更精确。”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乔军和他的同事每周都要通过车巡或人巡的方式,对保护区进行不少于5遍的巡查。当前,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乔军和同事们提高了巡视频次。
“今年是港铁通车45周年,也是京港地铁首线开通15周年,作为一名线路保护专业的员工,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检查,都是对乘客安全出行的承诺。”乔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