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发布《2022-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首线开通15周年 5条线路安全运送乘客超77亿人次

9月19日,京港地铁正式发布2022-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全面展现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领域的进展与成效。这是自2018年以来京港地铁发布的第四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京港地铁《2022-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

京港地铁《2022-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安全第一”、“优质服务”、“员工成长”、“社区共融”、“伙伴合作”、“环境守护”六个方面呈现了2022-2023年京港地铁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成效。

《2022-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详细阐述了京港地铁在推动公司乃至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举措及未来愿景,并披露了京港地铁首次将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管理要素纳入公司的综合管理体系,确立了关键指标和绩效目标,体现了京港地铁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承诺。

报告中展示了京港地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把保障公众、乘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从运营安全、车辆安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呈现各类安全管理举措。同时,报告介绍了京港地铁不断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持续推出各类措施,以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出行服务。此外,报告阐述了京港地铁在员工培养、社区共融、伙伴合作三个方面的实践和成效,包括不断完善学习与发展体系,开展技能鉴定,以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创新开展地铁STEAM教育及持续推动M地铁系列公益项目,促进社区共融;积极与地方政府、协会及同行企业交流、合作,共同促进行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报告还披露了京港地铁在调整和优化环境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报告的大数据页面持续采用盲文印刷,让视力障碍人士能够无障碍地获取报告主要信息。

京港地铁首线开通15周年 “安全第一、优质服务” 保障乘客出行

2009年9月28日,国内首条以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的地铁线路京港地铁4号线正式开通。今年,是京港地铁首线开通15周年,15年间,京港地铁借鉴港铁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通过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提升运营及服务水平,不断推动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13.8亿车公里运营里程,安全运送乘客超77亿人次。15年间,京港地铁致力于为乘客提供安全、优质的出行服务,所辖5条线路列车运营总里程超13.8亿车公里,安全运送乘客超77亿人次。同时,京港地铁不断提升运营表现,自2020年以来,所辖线路列车平均兑现率、正点率均达到99.99%及以上。

京港地铁不断优化客运方案,深挖运力潜能,保障乘客出行。4号线是国内首个开通即实现列车自动驾驶(ATO)模式3分钟运营间隔的线路。2010年底开通的大兴线,首次在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中实现线路开通试运营当日与既有线路贯通运营。15年间,京港地铁所辖各线通过加开临客、调整套跑模式等方式,40余次调整发车间隔,2021年5月,京港地铁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复合交路概念,并于4-大兴线成功应用,通过建立“行车组织和乘客乘车习惯互相影响”的动态管理理念,从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有效解决运力与运量不均衡问题,为乘客提供更顺畅的出行体验。此外,4号线是首条在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中实现常态化延时运营的线路,延长运营超过700天,延长运营期间加开临客超过2700列次,为夜间抵京高铁乘客接驳地铁出行提供便利。

4000余项工程改造,服务设备设施可靠度达到99.97%及以上。15年间,京港地铁不断提升乘客出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累计开展各类工程改造4000余项,近五年,京港地铁服务设备设施可靠度表现均优于服务承诺,达到99.97%及以上。为让乘客出行更便捷,京港地铁在4号线北京南站直梯中试点应用首个免接触按钮,方便携带大件行李及轮椅乘客轻松乘梯;率先在4号线角门西站和14号线七里庄站试点安装了水动力防汛挡板,保障乘客汛期出行安全;在13座车站配置多语种翻译机,为乘客提供精准、快捷的出行服务,实现与乘客的无障碍顺畅交流;此外,17号线还通过升级TQI精调方案,实现TQI数值小于5的目标,使轨道平顺度及运营表现达到高铁标准,在北京轨道交通中尚属首例,进一步保障了乘客出行安全,提升了乘客乘车舒适度。

同时,京港地铁持续严格执行安检工作,15年间,所辖各线共查出违禁品超过125.35万件,保障了乘客的出行安全。

持续将新技术融入地铁场景,进一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京港地铁持续在运营、工程领域创新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设备表现,进一步为乘客提供优质、安全的出行服务。自2020年起在轨道、供电、机电、土木等多个专业部门,持续开展精益生产项目50余项,成果显著。同时,京港地铁还将新技术应用于日常作业及运营中,如京港地铁自主研发应用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提升供电接触网维护工作中磨耗测量速度及维修效率,并成功申请专利;研发、应用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通过引入较前沿的智能检测、缺陷识别算法等新技术,实现钢轨超声探伤、钢轨等部件及轨道异物的智能巡检联合检测,检测效率提升150%;主导研发保护区智能AI视频巡查系统,实现了保护区“人防、物防、技防”三重安全屏障;此外,在今年春运前夕,17号线南段实现了全自动载客系统(FAO)运营,有效提升了列车运行效率及乘客出行体验。

打造特色的出行空间,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共融。15年来,京港地铁积极打造具人文气息的出行空间,自2015年起,创新推出了M地铁系列文化公益项目,将城市文化艺术空间的典型场所与公共出行空间的特点相结合,让地铁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带给公众城市文化的享受和艺术的滋养。同时,京港地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出了轨道交通首个STEAM跨学科教育项目、地铁安全训练营等具有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项目,增进了青少年对轨道交通的关注和认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地铁安全出行意识,项目已触达北京260余所中小学,近400个社区。此外,京港地铁搭建了多个与社区、乘客的沟通平台,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普及地铁知识,分享实用出行信息,另一方面搭建沟通桥梁,了解乘客及居民需求,收集建议,以不断推出切实可行、贴心、有效的服务举措,并为残障人士提供展示平台,打造全龄友好的无障碍出行环境。

在节能减碳方面,京港地铁充分借鉴港铁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经验,在为乘客提供优质出行服务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优化电客车制动力分配、车站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改造、车站LED照明改造、车站电扶梯变频应用和车站“一站一策”节能管理等一系列节能低碳项目,近年来已实现项目节电量2000余万度及碳配额盈余。此外,今年,京港地铁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指导下完成并发布了《京港地铁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获得专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方案对京港地铁未来全面推进绿色城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除此以外,京港地铁注重为乘客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体验。2019年,京港地铁16号线北段成为国内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2024年,全国地铁分辨率最高的电子屏影像长廊在14号线大望路站投入运营,为乘客打造更为便捷化的地铁出行空间。目前,京港地铁所辖5条线路共有自动售货机、自动拍照机等各类自助设备440余台,为乘客提供多种便利的生活服务。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发培训系统,培养更多人才。京港地铁视人才为企业之根本,以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近年,京港地铁积极参与多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课题及标准规范的编制,同时,牵头编制国家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教材及题库,为全国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岗位培训贡献培训标准教材和鉴定内容。此外,为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京港地铁自主研发了轨道交通行业首个行车培训演练模拟系统,该系统具有近200项故障演练及训练科目,可实现调度员、列车司机、值班站长等多个岗位关联协同训练。在此基础上,京港地铁又升级推出一套新的模拟培训系统,创新开发教练机、道岔联动、站台门联动等多项新功能,让员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身临其境、沉浸式的培训、演练,进一步提升突发情况下保障运营及乘客安全的能力。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表示,今年是京港地铁首线开通15周年,我们秉持“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优化服务细节,持续推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精细化的服务举措,倾力打造全龄友好的出行环境,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同时,面对当下技术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也在不断研究推进新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新技术服务于运营管理及乘客服务。此外,我们持续推出更多具有人文气息及社会价值的公益项目,让文化艺术与城市出行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乘客的出行体验。未来,京港地铁将不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加强与政府、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让轨道交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市民生活中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