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列车,请复诵,下行义和庄站至生物医药基地站公里标K17+100处有积水,积水漫过道床,但未到达走行轨,转换手动驾驶模式,限速40km/h,途中加强线路瞭望,做好乘客服务广播工作,请回话。”在位于京港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的培训基地内,乘务管理员侯倩正站在模拟驾驶舱前,专注地指导着一名学员进行操作。
在培训基地内,有两个“盒子”状的列车模拟驾驶器和两个实时更新地铁数据的大屏幕,这是京港地铁自主研发的“多岗位行车培训演练系统”。在这里,行车调度员、电客车司机、站务员可以通过沉浸式仿真训练进行联动演练,专业技能在一次次模拟中得到显著提升。
十六年的蜕变与成长
2009年,侯倩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京港地铁第一批女司机。2010年,随着地铁大兴线与4号线的贯通运营,侯倩凭借出色的表现,从驾驶室转向培训教室,担任乘务督导员,肩负起为4-大兴线培养新司机的重任。2018年,她晋升为乘务管理员,继续为地铁司机的培养贡献力量。
“4-大兴线共35个车站,从天宫院站到安河桥北站跑一趟就是50公里,用时约90分钟,我们要监护乘客上下车70次,手指确认各种信号、道岔、车门近100次,操作各种开关按钮80余次。不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汇报都精准无误。”侯倩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操作台。“在地铁司机身后是成百上千的乘客,每个动作都必须烂熟于心,心中要装着整条线路。”
“刚到培训岗位时,我深知培训出合格的司机是确保地铁安全运行的关键。”侯倩回忆道,“我不仅要教会学员们技能,更要让他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为此,她将自己的一线工作经验融入培训课程,采用实际案例分享与列车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新学员能够直观且深入地掌握知识。模拟器培训中心、段场停车库以及运营正线车站,这些都是侯倩教学的地方。她希望通过系统培训,每位学员都能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司机室场景。
10余年来,侯倩已培养出超过300名地铁司机,并且每年还要完成1400人次的资格培训工作。“学员们顺利成为新司机,只是开始,我还要持续跟踪他们的日常工作,直到他们能够独当一面。”她说。对于在岗多年的司机,京港地铁会组织开展年度继续教育,涵盖月度培训、专项技能提升、强化训练、案例分享和实操演练等环节,确保司机的技能水平持续提升。
解锁培训新方式 提升实战能力
在培训工作中,侯倩始终紧跟轨道交通行业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公司实际需求不断创新。她充分利用列车模拟器等先进设备,针对故障处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开展深入培训。通过精心梳理运营场景,她设计了多故障联合课程,模拟真实运营环境,让学员们在一次培训中体验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系统故障联合处置过程。这种沉浸式培训极大地提升了新学员的实操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侯倩通过持续跟踪线路的实际运营情况,识别出日常列车中频发的典型故障,并据此设计了一系列实战模拟对抗性考核培训。在这些考核中,学员们不仅要按照标准化流程处理常态化故障,还需应对至少两种设备与通信同时干扰的复杂情境。这种高压环境下的实战演练,进一步锻炼了学员们的故障处理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抗压性和稳定性。
细腻与耐心是优势
作为女性乘务管理员,侯倩在培训工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细腻与耐心。她善于观察学员的细微反应,一旦发现学员有疑惑或不解之处,便会立即进行询问与互动,确保学员能够真正吸收并理解知识。“培训对象大多是男性学员,都很年轻,我认为培训工作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帮助学员成长。希望每一位培养出来的司机,都能成为守护乘客安全出行的守护者。”侯倩介绍道。
从驾驶室到培训教室,侯倩用16年的坚守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她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员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她及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地铁司机走进驾驶室。“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继续为地铁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侯倩坚定地说。